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八讲:从音义结合看声调习得的心理机制

11

Body

     3月11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15号一楼会议室举行了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八讲,由杨蓓副教授为我们讲授“从音义结合看声调习得的心理机制”,以此拉开本学期青年学术沙龙的序幕。朱崇科系主任、张文澍教授、贾智副教授、张晨迪博士后、吕娜博士后等院系领导和老师出席了此次沙龙。
     主持人邓菀莛老师首先介绍了此次沙龙是本学期的第一场,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其他青年教师作示范,开好头。杨蓓老师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并于爱荷华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专业:第二语言习得),毕业后任职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其后,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引进中文系(珠海)。

11

(邓菀莛老师主持)


     杨蓓老师首先讲述了该课题的选题缘由是问题指向的,她由浅入深地讲述了一位可以用汉语与之交流的美国同事,在汉语运用的高级阶段,才能很好地理解声调的辨义作用。这种习得过程与现有的二语教学过程形成了出入,这就提示我们去注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
     随后杨蓓老师指出了本场沙龙的主题是“从音义结合看声调习得的心理机制”。她介绍了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即词汇的心理表达模式。词汇的输出是从“概念的准备”开始的,经历“词汇选择、语音构码、形态构码、音系构码”等过程才能最终形成表达。但是以往的二语教学往往都是从音系构码这一层次开始,忽略了语义在词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实验室训练和课堂操练大多只关注声调的语言学形式,即完全形式(focus-on-formS, 简称FonFS),这种不结合语义的纯语音层面的声调练习缺少语义和语境的配合。

22

(杨蓓老师主讲)


     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课题将语义先于形式(focus on form, 简称 FonF)与完全形式进行对比,前者利用二语形式的自然特点和语境辅助,更有利于大脑对二语的处理。研究的具体问题为以下三点:第一,与语义相关的培训和无语义因素的培训是否都能促进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声调习得,如果可以,哪一个更有效;         第二,声调表达的进步能否延伸到没有受过培训的词;第三,双音节词承载的声调组合根据声调组合的难度大小是如何进步的。
实验首先包含挑选被试者及设置对比组、培训和测试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实验将30个被试对象分为培训组和控制组,培训组中又分为由10人组成的语义先于形式组和由9人组成的完全形式组;控制组分为由9人组成的不受培训组,和2位母语者,用以对比培训效果。在培训阶段,语义先于形式组输入图片让被试者对其进行命名,完全形式组输入拼音让被试者朗读,两组最终都通过试听反馈让被试者自主矫正声调读音以及收集对比组实验数据。在测试阶段,首先通过“前测”挑选初始汉语水平相似的被试者;通过三次“追踪测试”观察培训组在“声调新词迁移”和“声调发展”上的不同;通过“后测”得出两种培训方式对声调训练的有效性。其间杨蓓老师还具体演示了实验软件对样本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成果图表等。
     实验的最终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词义和声调的心理处理机制方面,培训的词和没有培训的新词在两组中表现不同,没有培训过的词只在语义先于形式组得到显著提高,语义先于形式训练促进了声调心理处理机制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模仿;音系构码的第一个层次连接的是不带声调的音节(O’Seaghdha, et al. 2010),在后面的层次才处理声调。第二,音义结合的心理处理机制发展和声调组合的难易程度有关:比较容易的声调组合模式只在语义先于形式组显著提高,但是保持的情况各有不同,相对较难的声调组合模式,只在完全形式组显著提高,且保持得不错;不同训练模式对不同难度的声调组合效果不同;只有当学习者的声调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平,声调的产出才会在心理机制的发展上有进⼀步的提高。第三,语义引导有助于相对容易的声调组合模式,语义先于形式组用图片驱动概念,加强了概念准备、词汇选择、早期音系构码和声调处理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加强促进了自主处理,所以声调的准确度会进一步提高;难度较大的声调组合在两组中都有提高,但是在完全形式组中保持得更好,这可能与专注形式有关。另外,相对较难的声调组合模式, 只在完全形式组显著提高,可能是在声调心理处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33

(青年学术沙龙现场)


     杨蓓老师精彩的讲解结束后,李昊同学询问了实验刺激词的来源、非声调的音段因素是否会对声调产生影响的问题。杨蓓老师对此指出,刺激词选用的是一年级学过的简单的词,确保被试会说,不存在新学习词汇的负担。元音会对声调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影响实验结论。程梓航同学认为较难的三声声调在完全形式组的培训效果更好,可能是与调型图在视觉上曲折变化大给人更强的视觉冲击感有关,另外老师对发音难点的强调也会促进二语习得者对此的重视。杨蓓老师赞同了程梓航同学第一点的发现,认为对实验的改进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在汉语声调的二语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三声以免使学生对其过于敏感而在语流中显得不自然,这样反而会影响三声的学习,甚至影响二声的发音。
     最后,主持人邓菀莛老师总结并简述了此次沙龙的内容,对杨蓓老师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验实证的方法进行了高度评价,本学期的第一次青年学术沙龙在老师和同学热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